查看原文
其他

三千万词汇鸿沟

邹小猫 爱说话的宝贝 2019-07-03

今天,我们要跟大家讲一个有趣的问题:小朋友的语言发展。这个问题,吸引了无数家长的关注,也吸引了无数学者的研究。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,美国学者Betty Hart和Todd R. Risley在美国堪萨斯州对儿童进行的长期追踪研究。

 

后来这项研究,就成了著名的“三千万词汇鸿沟(The 30Million Word Gap)”实验。

 

Hart和Risley通过对幼儿园小朋友的研究,发现家庭在不同社会阶层(学术上也叫“社会经济地位”,即Socioeconomic status, SES)的小朋友,在学习语言上,存在无法消弭的差异。这种差异,是无法通过老师短时期的努力消除的。即便老师费了很大的功夫,也只能帮助低阶层家庭的小朋友增加一些词汇的数量,但无法改变他们学习的“速度”。换句话说,小朋友词汇学习的“发展轨迹”似乎在4岁以前就“定型”了

 

这个可怕的事实,给了他们巨大的动力,和深度的好奇:是什么导致阶层的影响那么大? 4岁以前的词汇量差距到底有多大?是什么导致了差异?带着这些好奇和执着,他们对42个家庭进行了将近3年的追踪研究。



研究发现(如上图),来自不同家庭背景3岁的小朋友,在语言发展上已然存在巨大的差异:在高阶层家庭,孩子的词汇量是1116个,与父母平均每小时交流的词汇量是2153个;而与之天差地别的是,在低阶层家庭,孩子的词汇量是525个,与父母平均每小时交流的词汇量是616个。如果除去睡觉的时间,假设每周父母照顾儿童的时间是100小时,3年累计即上幼儿园之前,高阶层家庭的小朋友要比阶层家庭的小朋友多听到3000万词汇。这就是著名的“三千万词汇鸿沟”的产生。这个结果曾经在美国教育界引起巨大的轰动,也成为了教育学实验的经典。

可是,这个结果只是描述了现象,我们还是不知道根本的原因。我们只知道,小孩子词汇发展存在个体差异,口语丰富与口语贫乏的小朋友之间的词汇量可以相差3倍。但这么大差异根源在哪里?除了父母收入、教育与职业这些相对稳定、不可变的因素之外,是否有其他更关键的因素?

 


我们知道,语言包括四种重要的活动:听、说、读、写。其中“说”和“写”属于言语的表达过程,也被称为表达性言语(expressivelanguage);“听”和“读”属于言语的接受过程,也被称为接受性言语(receptive language)。脑科学研究发现,正常婴幼儿语言中枢的成熟顺序决定了婴幼儿言语发展听、读、说、写的先后顺序。简单说,婴儿的听音、辨音能力,以及对简单词汇最初的理解能力的发展,要早于发音能力和表达能力。我们可以这样解释,在小朋友开口说话之前,他们的大脑中已经被输入了大量的词汇,并且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能够理解这些词汇。综上所述,“说”本身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,前期丰富的词汇储备是至关重要的。

 


Hart和Risley的研究结果将这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追溯到了“大脑输入”。他们发现,婴儿获得的词汇量,与母亲对他说话的数量(输入量)是高相关的。讲到这里,我们可以回答一个现实中一些家长遇到的疑问:因为担心小朋友听不懂,而减少对他们的词汇使用。这是一个教育的误区,这种担心完全是不必要的,在小孩子能够开口说话之前,成人要尽量多说,帮助他们进行词汇储备。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,可以有效借助肢体语言,比如眼睛注视、身体朝向、手势、表情等等。

第二点,除了提供语言词汇“量”上的积累,“丰富”的语言环境同样重要。尤其当小朋友能够开始尝试表达,可以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式、用不同的新词汇描述他感兴趣的事物。只用一种说法说一件事情的单调表达是不可取的。

 


除了语言的输入量之外,研究还发现,儿童与成人的对话轮换次数也是影响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。语言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社交功能,言语过程不是被动的。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,没有任何方式要比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互动更加积极有效。诸多位语言获得(language acquisition)领域的学者(Kuhl PK,2003;Christakis DA,2009)研究电视对婴儿语言发展的影响,结果是一致的:电视无法代替父母与孩子的真实互动,而且,看电视的时间越长,对于孩子语言发展的影响程度越大。

 

语言不仅为了日常说话、交流。它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,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。给小朋友提供丰富的语言成长环境,越早越好。

 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